最近不少医院的肠道门诊、儿科门诊的接诊率明显增加,而患者的症状多为,恶心呕吐或者腹泻,经检查是感染了诺如病毒,在此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提醒大家,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防止将病毒传播给家人!
什么是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该病毒具有潜伏期短、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的特点,很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产生的免疫保护持续时间短,因此同一个人可重复感染同一毒株或不同型别的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所有人都普遍易感该病毒,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节。
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发病较为急促。胃肠道方面,恶心是常见的初始症状之一,患者常常感到胃部不适,有强烈的反胃感,进而引发频繁呕吐,有时呕吐较为剧烈且呈喷射状,严重影响进食和水分摄入。腹痛症状也较为普遍,患者会感受到腹部的绞痛、钝痛或阵发性疼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脐周或上腹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会因腹痛而表现出痛苦面容和身体蜷缩等姿态。腹泻同样是主要症状,粪便的性状改变明显,多呈现为稀水便或水样便,质地稀薄,无黏液和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一天可达数次甚至十余次,这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电解质丢失。
除胃肠道症状外,全身性症状也较为常见。发热较为多见,体温一般在38℃左右。头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疼痛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可为前额部、双侧颞部或整个头部的胀痛、跳痛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休息。肌肉酸痛常累及全身多处肌肉,如四肢肌肉、腰背肌肉等,肌肉有酸痛、乏力感,活动时酸痛加剧,使患者行动不便,身体倦怠。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
食物传播
诺如病毒能污染多种食物,像生鲜的蔬菜水果,在种植阶段若使用了被污染的水源灌溉、施用受污染的肥料,或者在采摘、运输、售卖环节,工作人员卫生不达标、操作不规范,病毒就容易沾染到上面。例如在菜市场里,被感染的摊主接触过的蔬菜就可能携带病毒。 贝类海产品更是诺如病毒的常见“藏身之所”,因其滤食的习性,会将水中含病毒的微小颗粒滤入体内并富集起来,若烹饪时加热未达到足够时长和温度,病毒未被杀灭,食用后就极易引发感染。 另外,沙拉、三明治、寿司等一些制作过程中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冷食、即食食品,倘若食材本身受污染、加工环境不卫生、操作人员带有病毒等,也容易成为传播载体。
水传播
饮用水如果水源受到诺如病毒污染,像污水违规排放至河流、湖泊等水源地,而水厂的常规净化和消毒处理又难以完全去除病毒时,人们饮用后就会被感染。 游泳池水、温泉水等公共水体同样如此,一旦有携带病毒的人进入其中,又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其他使用者接触这些水体后,病毒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部位进入人体而造成感染。
接触传播
当直接接触了被诺如病毒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电梯按钮等,手上就会沾染病毒,要是随后没有及时洗手,又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睛等部位,病毒就会趁机侵入人体,引发感染。这种情况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且接触频繁的场所极易发生。 气溶胶传播
诺如病毒感染者在呕吐、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在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的环境里,像医院病房、养老院活动室、游轮船舱、飞机客舱、教室等场所,健康人吸入了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后,便很容易被感染,进而导致病毒快速传播扩散。
诺如病毒与轮状病毒的区别
预防措施有哪些
把好“入口”关
确保饮食卫生:蔬菜水果要认真清洗,对于可能受污染的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像贝类海鲜等务必保证烹饪到位,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食物,防止病毒经食物进入体内。饮用水要烧开后再饮用,不喝生水,避免因水源受污染而感染诺如病毒。
做好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消毒:对家中、学校、办公室等经常活动的场所,要定期进行全面清洁,重点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马桶、水龙头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减少病毒存活和传播的机会。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病毒聚集和传播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更要做好通风工作。
避免接触传染源
诺如病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好的场所,如必须前往,最好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与可能的传染源接触的几率。对于已经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要做好隔离措施,防止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照顾病患后等情况下,要用肥皂和流动水仔细洗手,揉搓双手各个部位至少20秒,确保将手上的病菌清洗干净,这样能有效避免通过接触感染诺如病毒。
注意手部消毒:当没有流动水洗手条件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不过要确保涂抹均匀且充分揉搓,让手部完全干燥后再接触其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