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社区“小诊所”也能“看大病”

“好快啊!挺好的,挺方便的”。2月6日上午,在佳山乡格林春天社区卫生服务站,65岁的格林春天社区的居民周建芳通过十二导可穿戴心电仪,在1分钟时间内就获悉了刚刚做的心电图报告,很是感慨。


之所以年前过来检查,是因为周建芳在“格林春天社区卫生服务站格林群”微信群里看到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发的一则通知:“近期,有部分居民向我站申请,要求在春节前体检,为更好地服务居民,我站定于2月5日左右开展体检2024年居民体检……”


“窦性心律;胸导联低电压。”周建芳通过手机轻声读出“心电报告”,“和去年检查的结果一样”。周建芳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在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做了心电图检查后,拿着这个结果还去了一趟十七冶医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检查。医生告诉她不要紧张,每年查个一两次,多注意一点就行。


“就心电图检查这块,昨天人更多,共做了24个人。”该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之一吴玉兰告诉记者,社区医生通过便携式的十二导可穿戴心电仪,采集居民体检数据后通过区域远程心电信息智慧平台的“医生端”App上传。“我们的医联体上级医院——十七冶医院的‘全国心电一张网’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区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由值班的医生实时读取数据,回传报告结果。”吴玉兰介绍,仅2023年,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为辖区65岁以上及慢病居民提供1600多人次的心电图检查服务。


“为了快速进行诊断,我们组建了一个数十人的团队进行值班。争取第一时间应答,10分钟以内回传诊断结果。”十七冶医院心电图科副主任医师杨荣介绍,使用可穿戴动态心电记录仪,患者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诊所一站式完成信号采集、心电图显示与上传、报告解读,可用于心脏疾病筛查预警,解决了患者心电图的时效性无法保证的问题。


“因为有上级医联体单位的技术支持,我们小小的基层卫生服务站,也敢接诊一些以前不敢接的病人。”周建芳说,别小看这个小设备,关键时刻就是“救命神器”。去年,社区卫生服务站李雁霞医生接诊了社区居民金大妈并及时进行转诊,就是这个小设备提供的底气。金大妈因“眼睛睁不开、胸口闷”来卫生服务站就诊。接诊的李雁霞医生在经过一番检查后,尤其是在做了心电图检查后,看到心电报告提及其具有典型的心梗心电图表现,立即联系上十七冶医院,安排金大妈到十七冶医院就医,为金大妈的下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


目前,十七冶医院的“全国心电一张网”服务十七冶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单位,陆续为基层医疗机构发放了80余台便携式动态心电记录仪(十二导可穿戴心电仪)。通过一个个可穿戴设备,把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连接在了一起,使得大医院得以高效实现医疗帮扶、基层医院得到指导和支持、广大患者得到及时诊断和救治,为心血管疾病的高效诊疗提供了强大手段。据介绍,全国心电一张网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区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2023年共诊断基层机构上传心电图6684人次,其中预警264人次,危急20人次。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