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预防登革热 别让“热”病缠上你


 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增加。2024年全球报告登革热病例1400余万例,创历史新高。去年我国广东省登革热疫情比往年更为严重,病例数已达到10700例,远超2023年的病例数,成为近五年来最高峰。今年以来,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我国输入病例数量较2024年同期明显上升。在此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提醒大家,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的或者有登革热患者接触史的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或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并做好防蚊隔离,防止扩散!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作为全球传播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已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流行。


 

      登革热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多种环境中存活。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叮咬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患者后,病毒会进入蚊子的唾液腺,随后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因此,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感染登革热的症状

 感染登革病毒后,经3至15天潜伏期(通常为5-8天),登革热的症状表现多样,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发病初期,患者通常会突然高热,体温迅速攀升至39°C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眼眶后疼痛明显以及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酸痛。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皮肤会出现皮疹,形态多样,有斑丘疹、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等,通常从四肢、躯干开始出现,逐渐蔓延至全身。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在病情较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会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登革热的治疗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很强的传染病,大多数患者能够自行康复,病程通常为7-10天。然而,对于重型患者,如合并心肌炎、心功能衰竭、重度出血、肝衰竭等情况时,病情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一旦发现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治疗原则主要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隔离、早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液、退热、镇静止痛等。补液主要是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维持身体的平衡;退热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镇静止痛则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登革热的预防

 登革热的关键在于控制蚊媒。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控制蚊媒孳生地 

  1. 清积水:每周检查家中的花盆、水桶、废弃轮胎等容器,及时倒掉积水并清洗干净。 

  2. 密封储水:对于必须储水的水缸或者水桶,务必加盖密封。

  3. 疏通排水:保持阳台、院子排水畅通,避免积水。 

  4. 勤换水:宠物水碗、花瓶等,建议至少每2~3天更换一次水。 

(二)防止蚊虫叮咬 

1. 物理屏障:居室内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使用蚊帐。

2. 化学防护:合理使用蚊香或电蚊香液。 

3. 个人防护:避免清晨黄昏外出,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场所,应穿浅色长袖衣裤,并于裸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 

(三)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高发的地区,确需前往: 

1. 行前准备: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动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年流行,流行高峰为雨季及雨季后。 

2. 住宿选择:优先选择配备有纱窗、空调的住所,关好纱门、纱窗,夜间睡眠必须使用蚊帐,配合使用蚊香等防蚊产品。 

3. 户外防护:外出时应穿浅色长袖衣裤;出门前在衣物外表面喷洒0.5%氯菊酯长效驱蚊剂。裸露皮肤使用20%避蚊胺驱蚊液,每4小时左右补涂一次。避免在树丛、积水处逗留。 

4. 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5. 防范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起的疫情:

对海内外人员要加强疫情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全国登革热疫情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

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4天内应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4天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